流量红利渐失,用户信任难建立?企业如何靠用户口碑逆风翻盘?

在传统商业逻辑中,企业常将“用户增长”等同于流量获取,依赖广告投放、促销活动等“短平快”手段。然而,当流量红利消退、获客成本飙升时,越来越多企业发现:用户运营的本质并非资金堆砌,而是人心的经营。

正如小米早期通过“100个梦想赞助商”实现零广告费增长,蔚来汽车凭借用户推荐实现高复购率,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人心的聚合成本远高于资源投入,但一旦建立信任,其复利效应远超短期流量收益。  

流量易得,人心难聚

(1)流量思维不足

企业惯用“烧钱换增长”模式,将用户视为流量池中的数字。广告投放的ROI可量化(如1元广告带来2元收入),但流量背后的用户忠诚度、情感认同却难以衡量。例如,某美妆品牌投入千万营销费用,用户留存率却不足,暴露了单纯依赖资金驱动的脆弱性。 

(2)信任的稀缺性与高成本

经济学研究表明,用户信任度每提升10%,企业收入可增长25%以上。然而,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积累,且极易因一次失误崩塌。

京东通过自建物流的“211限时达”和疫情期间的“自杀式配送”,用十年时间构建用户对“确定性”的信任。这种投入无法用短期KPI衡量,却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生命力。 

(3)情感连接的“非标性”挑战

用户运营的核心是情感连接,但情感需求千人千面。例如,Lululemon通过瑜伽社群和免费课程构建“生活方式认同”,而海底捞则用“社死式服务”打造情感记忆点。这些策略需要企业深度理解用户画像,且执行成本高昂——从数据收集到个性化触达,每一步都可能因技术限制或用户体验冲突而失败。  

获取人心的四大难点 

(1)信任建立

用户对企业的初始信任往往基于利益交换(如折扣、赠品),但深层信任需通过“一致性承诺”实现。例如,Costco的“无理由退货”政策(甚至接受吃剩的蛋糕退货),表面损失了短期利润,却换取了用户对品牌价值观的认同。这种反商业逻辑的投入,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 

(2)参与感陷阱

参与感被视为用户黏性的利器,但过度设计可能适得其反。小米的“橙色星期五”通过系统更新让用户化身“产品经理”,成功绑定百万发烧友;而某些品牌的“伪共创”(如仅让用户投票选口红色号)却因缺乏真实决策权,导致用户产生被利用感。参与感的本质是赋予用户“共同创造”的归属感,而非单向收割注意力。  

(3)情感维护成本

人心经营需长期投入,且难以量化ROI。例如,蔚来汽车为车主策划NIO Day、邀请用户参与换电站选址,这些活动无法直接拉动销量,却塑造了“用户企业”的品牌心智。但若企业缺乏耐心,在短期压力下削减此类投入,用户关系便会迅速瓦解。 

(4)价值观共鸣的稀缺性

Z世代用户更愿为“价值观契合”买单。小红书通过UGC内容构建“真实分享”社区,亚朵酒店以“枕头服务”传递人文关怀,均是通过价值观筛选目标用户。然而,价值观的传递需高度一致性——品牌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用户放大审视,稍有不慎便会引发信任危机。  

从“资源竞争”到“人心运营” 

(1)产品即人心:让用户成为共建者 

A、共创机制设计:小米的MIUI系统迭代依赖用户反馈,甚至将早期测试者称为“梦想赞助商”;B站通过弹幕互动让用户决定内容走向。这些案例表明,赋予用户真实的决策权,才能激发其主人翁意识。 

B、游戏化卷入:得物App的“球鞋鉴定师”认证、元气森林的盲测投票,通过任务体系和社交荣誉感,将用户从消费者转化为“品牌合伙人”。 

(2)信任触点:超越功能的价值传递

A、服务即信任:京东物流的“限时达”不仅是效率承诺,更是“说到做到”的信用积累;星巴克的“咖啡师手写杯”通过个性化服务传递温度。 

B、透明化运营:华为在芯片断供危机中,通过“鸿蒙系统开源”“旧机型升级”等动作,以技术透明重塑用户信心。 

(3)情感账户:持续投入的复利效应 

A、长期主义关怀:瑞幸咖啡的私域运营不仅发优惠券,更通过“咖啡大师认证”培养用户专业认同;亚朵酒店在客房放置书籍、提供睡前牛奶,用细节构建“旅途中的家”。 

B、危机中的信任修复:海底捞后厨事件中,1小时内承认错误、邀请用户监督整改,反而强化了用户对品牌的信心。 

(4)价值观共同体:从交易到共生

A、圈层化运营:Lululemon的瑜伽社群、蔚来车主的“用户信托”,通过共同兴趣和价值观凝聚高黏性用户。 

B、社会责任绑定:支付宝“蚂蚁森林”将低碳行为转化为社交货币,知乎“众裁制度”让用户参与平台治理,使商业目标与社会价值深度耦合。 

人心经营的长期博弈 

(1)组织惯性:从“资源优先”到“人心优先” 

多数企业仍将用户运营视为“补充手段”,资源向广告、产品研发倾斜。然而,小米、蔚来的成功证明,用户关系需上升为CEO工程,在战略层面整合产品、服务、品牌等多维度投入。 

(2)数据与情感的平衡难题

AB测试、用户画像等技术手段虽能提升精准度,但过度依赖数据可能导致“人性化缺失”。例如,某品牌通过弹窗收集用户信息,却因干扰体验遭抵制。真正的用户运营需在“理性工具”与“感性洞察”间找到平衡。 

(3)长期主义缺失的隐忧

人心经营的效果往往滞后于财务周期。当企业迫于短期ROI压力,砍掉用户活动、缩减服务投入时,看似节省了成本,实则透支了未来增长的根基。

结语 

在物质过剩的今天,用户早已厌倦被当作流量数字对待。当企业用真心换真心,用户会回报以超越商业价值的忠诚——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捍卫品牌声誉,在产品缺货时耐心等待,甚至接受合理的价格上涨。

这或许正是用户运营的终极答案:不再执着于“获取用户”,而是致力于“值得被用户选择”。毕竟,最坚固的商业护城河,从来不是资本堆砌的壁垒,而是用户心里那座名为“认同”的桥梁。(完)  

【好文推荐】

1、用户运营,如何让品牌成为用户手机里的“钉子户”?

2、用户运营,好产品是“1”,运营是后面的“0”!

3、用户运营:众安在线,全域不是战略选择而是生存基因!

4、用户运营:招行,90%的客户接触点在私域!

5、用户运营:海底捞的社群,竟然可以提供下水道疏通了!

江刀鱼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1
您有新消息,点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