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如何让7亿人成为“编外员工”?揭秘小米用户参与的核爆密码
7一、用户许愿池:荒诞诉求背后的信任经济学 2025年3月15日,央视曝光劣质卫生巾后,雷军的微博评论区被“求小米生产卫生巾”的留言刷屏。这不是第一次——从卫生巾缩水到纸尿裤安全隐患,网友仿佛把雷军当成了“人...
查看全文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A、夏天午睡被热醒,烦躁地刷手机时,突然刷到空调广告:“三分钟速冷,今晚安心睡”;
B、熬夜加班饿到胃疼,点开外卖App,首页推荐的就是“24小时营业的粥铺”;
C、刷短视频正纠结要不要买防晒霜,下一秒就弹出“限时买一送一”的弹窗……
这些看似巧合的场景,背后藏着一句大实话:好的营销,就是瞌睡时递枕头,口渴时送水喝。
它不靠花里胡哨的套路,而是精准捕捉你的需求,在你最需要的时刻,用最自然的方式出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刚刚好”的营销,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为什么说“递枕头”比“卖枕头”更聪明?
先看两个翻车案例:
某国产奶粉品牌,在妈妈群里天天刷屏发广告:“营养全面!促进发育!”结果被群主踢出——新手妈妈们真正焦虑的是“孩子半夜哭闹怎么办”“厌奶期如何应对”,没人想听空洞的产品卖点。
某健身房在地铁口发传单,扯着嗓子喊“年卡五折!器械全新!”,路人纷纷绕道——上班族路过时满脑子都是“今晚加班吃什么”“项目汇报怎么办”,根本听不进推销话术。
这些品牌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只顾着“卖货”,却忘了“给人解围”。
真正高明的营销,其实是一场“需求狙击战”。
(1)别研究产品,先研究“难受”
瑞幸咖啡推出生椰拿铁前,发现打工人每天下午3点普遍犯困,但传统美式咖啡太苦,奶茶又太腻,于是定位“清爽提神不甜腻”的椰乳咖啡,直接切中“困但不想将就”的需求。
美团外卖在雨天自动推送“免配送费”的粥店——用户淋雨时最想喝热乎的,这时候推烧烤反而招人烦。
(2)把广告变成“解决方案”
东方甄选卖大米时,董宇辉不讲“产地优质”,而是说:“深夜加班回家,煮一碗热粥,配点榨菜,这就是成年人的治愈时刻。”——卖的不是大米,是“打工人自我关怀的仪式感”。
某除螨仪品牌在梅雨季投放广告:“连续阴雨一周?晒不干的被子里可能有500万只螨虫”,直接触发南方人的“皮肤刺痒恐惧”。
用户从来不会为“你的产品多牛”买单,只会为“我的问题能被解决”掏钱。就像你半夜咳嗽找润喉糖,这时候有人递过来一盒龙角散,比白天在药店听店员吹“日本进口工艺”有用100倍。
怎么找到用户“口渴”的时刻?
想精准递水,得先知道三个关键问题:
A、什么时候渴?(需求触发点)
B、为什么渴?(深层动机)
C、想喝什么水?(解决方案偏好)
方法1:钻进用户的生活动线里
A、时间轴扫描法:某母婴品牌通过用户访谈发现,新手爸妈的崩溃时刻集中在:凌晨3点(孩子夜醒哭闹)/早上7点(赶着上班+喂奶手忙脚乱)/晚上8点(孩子不肯睡觉)于是他们调整广告投放时间,在这些时段推送“10秒冲奶神器”“哄睡白噪音课程”,于是转化率提升很多。
B、场景痛点地图:蜜雪冰城在县城中学门口开店,发现学生放学时通常面临:零花钱有限(定价不能超8元)/想拍照发朋友圈(包装要可爱)/排队不能太久(出餐速度要快)。于是推出“6元超大杯水果茶+手绘杯贴+扫码预点单”组合拳,直接碾压隔壁奶茶店。
方法2:听懂用户的“话外之音”
当女生说“我胖了”,真实需求可能是“想快速瘦身”,也可能是“需要男友安慰”,还可能是“工作压力大通过吃发泄”。某健身App发现,用户搜索“经期运动”时,其实是想问“这几天不运动会不会反弹”,于是上线“生理期舒缓课程”,并标注“休息是为了更好出发”。
方法3:预判连用户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需求
疫情初期,全民居家办公,联想电脑发现很多人用手机处理文档眼睛酸痛,但根本没意识到需要外接显示器,于是推出广告:“手机投屏到显示器,5分钟搞定周报”——击中痛点后,千元级显示器在三四线城市卖爆。今年爆火的“剩菜盲盒”小程序,抓住年轻人“想省钱又怕丢面子”的心理,把临期食品包装成“环保行动”,既满足钱包需求,又提供情绪价值。
递“枕头”的四大营销策略
知道用户什么时候瞌睡还不够,关键得让枕头“递得自然、用得舒服”。
策略1:别推销,先共情
错误示范:“XX洗发水!防脱发!无效退款!”(制造焦虑)。而正确做法是,“加班到凌晨,洗头时掉了一把头发?试试这瓶‘打工人续命洗发水’,洗完蓬松到能多撑2小时会议。”(共情+具体场景+利益点)
策略2:降低行动门槛
山姆超市的“试吃车”永远停在最显眼的位置——用户刚产生“这东西好吃”的念头,立刻就能尝到,比扫码领优惠券直接10倍。某理财App在用户发工资次日自动弹出:“上月结余5000元?放这里每天赚杯奶茶钱”——抓住“有钱可理”的最佳时机,且把投资金额降到百元级。
策略3:给用户“被懂得”的惊喜
某宠物品牌发现用户常半夜下单猫砂,于是在快递箱上印:“知道你家主子等不及了,已加急配送”,附带夜光猫爪贴纸。 杭州地铁曾在大雨天免费发放印着“我知道你湿透了”的雨伞,伞骨上刻着附近商家的烘干机优惠码。
策略4:持续跟进,别做“一次性好人”
某智能手环用户收到产品后3天,App推送:“检测到您最近熬夜较多,开启睡眠模式吗?”——提醒用户产品功能,同时传递关怀。淘宝商家在买家收货后发消息:“包裹里放了备用纽扣,万一丢了随时找我!”(比“给个好评”高明多了)
警惕!这些“递枕头”动作会适得其反
(1)强行蹭热点,变成“递钉子”
某避孕套品牌在唐山打人事件后发海报:“女性需要真正的保护”——把社会悲剧当营销素材,直接被骂上热搜。
(2)数据滥用,让人毛骨悚然
网友刚和朋友聊完“想换手机”,5分钟后所有App都开始推手机广告,这种监控感只会引发卸载。
(3)解决伪需求,自我感动
某高端水杯品牌宣传“每小时提醒喝水”功能,结果用户反馈:“开会时突然响铃,差点被老板瞪死”。
结语
营销的最高境界,是让用户忘记你在营销。未来的商业竞争中,不会做用户运营的企业,就像在沙漠里卖雨伞——永远在错误的时间出现。
回过头看那些成功的案例:
A、711便利店冬天把热饮柜放在门口,夏天换成冰镇饮料;
B、微信读书在你读完一本书时,自动推荐同类型书单;
C、甚至小区菜鸟驿站在高考期间挂出横幅:“快递可寄存到月底,孩子们安心考试”……
这些动作没有一句叫卖,却让人忍不住想消费。因为真正的营销高手,早就把自己活成了用户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别再把用户当“流量”,而是当成“具体的人”:
A、宝妈凌晨3点喂奶时,需要的不是奶粉广告,是一句“新生儿夜醒5大原因”的科普;
B、程序员通宵改BUG时,想要的不是功能机广告,是一句“代码写不完?这里有现成的开源框架”;
C、毕业生投出第50份简历时,想看的不是职场课推销,是一篇“面试失败不是你的错”的暖心文……
记住:用户永远不会拒绝一个雪中送炭的朋友,但一定会屏蔽一个见缝插针的推销员。(完)
【好文推荐】
一、用户许愿池:荒诞诉求背后的信任经济学 2025年3月15日,央视曝光劣质卫生巾后,雷军的微博评论区被“求小米生产卫生巾”的留言刷屏。这不是第一次——从卫生巾缩水到纸尿裤安全隐患,网友仿佛把雷军当成了“人...
查看全文当代消费者早就不吃“跪式服务”这套了,他们需要的是能带他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生活方式领航员”。员工没有势能,是不能指望消费者会跟着你走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让一线业务员化身行走的种草机,用高段...
查看全文在和很多企业沟通和服务的过程中,多数管理者有种心态:既不想投入很多资源,又不想从组织上进行保障。针对这种情况,我一般的建议都是不要立刻去做用户运营的事情,因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投入资源还不一定能干...
查看全文在传统广告时代,企业斥巨资请明星代言、投户外广告、买热搜头条,只为让品牌信息触达用户。但今天,一场静悄悄的传播革命正在发生:员工正在成为企业最鲜活、最可信的传播媒介。他们在朋友圈晒出产品体验,在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