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品牌切忌做“新闻发言人”!
2432023年企业PGC内容产量同比暴涨300%,但用户互动率却跌破2%。品牌在内容流水线上疯狂输出,用户却在信息洪流中戴上"防水耳塞"。 这场军备竞赛的病根在于:企业把内容运营等同于工业化生产,却忘了用户要的是"...
查看全文在流量红利消退的存量竞争时代,社群运营已从“广撒网式”的粗放管理进阶为“千人千面”的精准运营。
根据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私域运营白皮书》的分析,实施分层管理的社群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显著高于未分层社群,具体而言,其LTV是未分层社群的3.2倍,同时复购率也实现了58%的提升。
这印证了运营领域的重要法则:“用户不分层,运营如盲耕”。分层管理并非简单的用户分类,而是通过标签体系的动态构建,实现需求捕捉、资源匹配与价值深挖的系统工程。
用户分层:从二八法则到长尾效应
帕累托二八法则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许多情况下,大约20%的高价值用户能够贡献出80%的商业价值。
然而,长尾理论也同时向我们证明,尽管剩余的80%用户在单个价值贡献上可能较小,但通过精细化的运营策略,这部分用户群体同样能够创造出可观的增量空间。因此,分层管理的本质在于实施一种“聚焦头部,激活腰部,唤醒尾部”的资源分配策略,旨在最大化整体的商业效益。
针对企业中占比较少但价值巨大的头部用户(大约占5%~10%),企业应采取特别的策略来维护这些用户的忠诚度和品牌代言价值,例如提供专属权益和个性化服务。
对于那些位于腰部的用户(大约占20%~30%),他们往往是社群中的活跃分子,如读书会中的积极分享者,企业需要通过成长激励机制来提升这部分用户的活跃度和价值密度。
至于尾部用户(大约占60%~70%),他们可能在平台上表现得较为沉默,如电商平台上的不活跃用户,企业则需要通过精准的市场触达策略来唤醒他们的消费潜力,激发他们的购买行为。
标签体系:人工洞察与数据算法的共生系统
(1)后台数据标签:精准度的基石
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自动化标签构建,是分层运营的底层支撑:通过浏览记录、购买频次、互动深度等维度,刻画用户画像,实现精准定位。
众多品牌采用静态标签,如性别、地域等固定属性,同时,动态标签如品牌的“近30天访问频次”、“客单价波动”等指标,能够实时展现用户当前状态;此外预测标签则通过消费轨迹预测流失概率。
此类标签更多基于企业后台的数据挖掘,结合算法模型,动态更新,确保标签体系的时效性与准确性,然而,不少企业因前期数据积累不足或数据偏差,致使标签体系构建存在缺陷,难以有效实现精准运营。
(2)人工标签:场景化洞察的密钥
由于数据标签的局限性在于无法捕捉深层动机,需人工介入补充:情感偏好、使用场景等细腻维度,通过客服互动、用户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用户隐性需求,弥补数据标签的不足,实现更全面的用户理解。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通过用户反馈收集情感倾向;其次,通过社群互动观察用户行为模式;最后,通过深度访谈深入挖掘潜在需求。
如KOL识别:小米“米粉之家”运营团队通过社群互动观察,识别并标记具有技术分享能力的核心用户,通过精准定位和长期互动,使其UGC内容产出量提升3倍。
情感倾向:某高端车友会社群管理员根据聊天关键词(如“失望”“建议”),标注用户满意度等级,优化服务响应机制;
需求预判:绽放女装社群通过线下活动观察用户穿搭风格,补充“复古风偏好”“色彩敏感度”等算法难以捕捉的标签。
众多企业在私域运营实践中,常忽视人工标签的关键作用,过度依赖数据库,致使用户画像缺乏深度与全面性,这种做法实非明智之举。
分层即战略,标签即资产
在用户注意力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分层管理已从运营技巧升维为企业战略能力。
标签体系作为数字时代的“用户基因库”,其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精准运营,更在于持续沉淀数据资产——每个标签都是用户需求的DNA片段,每层分类都是价值挖掘的导航地图。
当人工洞察与数据算法实现“阴阳调和”,社群将不再是流量的容器,而是生生不息的价值共生体。这印证了分层运营的核心价值:“分类即效率,分层即增长”。
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益是做正确的事。”分层与标签化,正是通往“正确的事”的必经之路。(完)
【好文推荐】
4、用户运营,莺屋书店,如何用生活方式“绑架”7000万死忠粉?
5、用户运营,8300万会员的亚朵酒店,如何用“枕头”撬动第二增长曲线?
2023年企业PGC内容产量同比暴涨300%,但用户互动率却跌破2%。品牌在内容流水线上疯狂输出,用户却在信息洪流中戴上"防水耳塞"。 这场军备竞赛的病根在于:企业把内容运营等同于工业化生产,却忘了用户要的是"...
查看全文凌晨2点,某奶茶品牌运营总监小王盯着电脑屏幕抓狂。 他面前摆着两份方案:一份是微信生态私域布局计划,另一份是企业微信运营指南。公司要求他三天内确定年度私域主战场,但看着朋友圈、社群、视频号、直播...
查看全文在2025年的互联网江湖,企业们普遍陷入了一种“流量焦虑症”。他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用户,不惜投入巨额资金通过广告、直播等方式拉新。然而,随着用户流失率的不断攀升,企业们逐渐发现:单纯的“拉新”已经无法带来真...
查看全文五一前后,一个所谓的网红“柴怼怼”以“打假”之名,向胖东来射出三支毒箭: “成本几百卖几万”的暴利指控、“智商税”的价值贬损、“偷税漏税”的系统性污名化。这些裹挟着情绪化标签的言论,像病毒般在短视频平台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