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如何用“递枕头”营销抓住用户的心?
66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A、夏天午睡被热醒,烦躁地刷手机时,突然刷到空调广告:“三分钟速冷,今晚安心睡”; B、熬夜加班饿到胃疼,点开外卖App,首页推荐的就是“24小时营业的粥铺”; ...
查看全文在用户运营的战场上,公域与私域的边界之争从未停歇。当抖音电商GMV突破4万亿、微信生态私域交易规模超10万亿的今天(2025年数据),企业必须清醒认知:公私域的界定绝非简单的平台分类,而是用户主权争夺战的战略选择。这场争夺背后,是平台霸权与企业自主权的博弈,更是用户数据资产归属权的终极较量。
公域流量的本质:平台帝国的流量殖民地
公域流量是互联网平台构建的”流量帝国”,其本质是平台通过垄断用户注意力形成的数字殖民地。企业在此需遵守平台规则,支付”流量税”以换取短暂的用户触达权。
(1)公域平台的三大类型
1、内容消费型公域
A、短视频平台:抖音(日活8.2亿)、快手(日活5.6亿)、TikTok(全球日活15亿);
B、信息流平台:今日头条、百度APP(日活2.3亿)。
特征:算法主导流量分配,用户停留时长决定商业价值。
2、交易型公域
A、货架电商:淘宝/天猫(年GMV 12万亿)、京东(年GMV 6.8万亿)、拼多多(年GMV 10.5万亿);
B、本地生活:美团(日活1.2亿)、大众点评(月活8000万)。
特征:搜索排名决定生死,付费广告占比超40%。
3、社交型公域
微博(月活5.8亿)、小红书(月活3.2亿)、知乎(月活1.5亿)。
特征:内容种草与社交裂变结合,KOL话语权强势。
(2)公域的核心特征
A、流量租赁模式:企业如同租用商铺,需持续支付”租金”(CPC/CPM;
B、算法暴政:平台用A/B测试、用户画像等技术构建流量分配霸权;
C、数据黑箱:用户行为数据沉淀在平台服务器,企业仅获得残缺画像。
私域流量的真相:用户资产的私有化革命
私域是企业在数字世界中建立的”用户主权领地”,其本质是通过直接连接实现用户LTV(生命周期价值)的最大化挖掘。
(1)私域载体的进化图谱
1、基础私域矩阵
A、微信生态:微信(用户超13亿)、企业微信(用户数6亿)、微信群(超2000万活跃群)、小程序(DAU 7亿);
B、自有APP:瑞幸咖啡APP(1.2亿用户)、星巴克中国APP(8000万用户);
特征:强关系链运营,但面临平台规则限制。
2、进阶私域形态
A、品牌平台:Nike官网(私域贡献35%营收)、完美日记”小完子”(3000万私域用户)。
B、区块链私域:LV开发的NFT会员体系,用户数据上链不可篡改。
特征:数据资产完全私有化,用户身份可跨平台识别。
3、未来私域形态
A、元宇宙私域:Gucci在Decentraland建立的虚拟品牌馆;
B、脑机接口私域:Neuralink试验中的用户神经数据直连系统。
特征: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用户心智的深度占领。
(2)私域的四大核心优势
A、数据主权:用户浏览、点击、支付等全链路数据自主掌控;
B、零边际成本触达:单次消息推送成本仅为公域的1/1000;
C、用户价值倍增:私域用户ARPU值可达公域的35倍;
D、抗平台风险:2024年抖音封禁第三方链接事件印证私域必要性。
公域和私域对比图
结语
当公域平台的流量税日益沉重,当用户拒绝成为算法喂养的数据饲料,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公私域的界定本质是用户资产的产权确认。未来的用户运营,不再是简单地将公域流量导入私域池,而是通过区块链确权、智能合约分配、元宇宙场景重建,构建用户真正拥有的”数字自治领地”。
对企业用户运营而言,需明确:
A、公域是“战场”:短期获客与品牌曝光的必要渠道;
B、私域是“家园”:长期用户价值挖掘与品牌忠诚度培育的核心阵地。
毕竟,在这场变革中,那些仍沉迷于购买平台流量的企业,终将沦为数字佃农;而敢于用新思维重构用户关系的创新者,正在书写用户运营的新未来。公私域的边界终将消融,取而代之的,是用户主权时代的真正到来。(完)
【好文推荐】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A、夏天午睡被热醒,烦躁地刷手机时,突然刷到空调广告:“三分钟速冷,今晚安心睡”; B、熬夜加班饿到胃疼,点开外卖App,首页推荐的就是“24小时营业的粥铺”; ...
查看全文有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这样的场景: 某连锁品牌总部会议室内,用户运营总监正在汇报“年度用户忠诚度提升计划”;但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门店里,店员小张快速点击着企业微信里的客户头像,批量发送完“关怀...
查看全文深夜的会议室里,空气凝固。某新消费品牌负责人斩钉截铁:“当年我操盘XX巨头时,靠着那套用户分层模型,市场份额飙升30%!”而在他面前,赫然是品牌连续三个季度惨烈的用户流失曲线。 冰冷的数字像一记耳光,...
查看全文深夜10点,某餐饮品牌老板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数据发愁:他模仿“老乡鸡束从轩”拍的创业故事视频,播放量卡在三位数;花大价钱请团队打造的“憨厚大叔”人设,评论区却充斥着“作秀”“割韭菜”的质疑。 这并非个例——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