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别在AI时代还只会4P!(深度解读)
137在电商平台通过AI预测你的下一个包裹、短视频算法精准拿捏你的注意力时,仍有企业拿着“4P理论”的旧地图,在数字化的迷宫里兜兜转转。他们忽略了AI的强大洞察力,错失了与用户深度互动的良机,结果只能是渐行渐远...
查看全文凌晨3点,在空荡荡的写字楼里,用户运营总监小李紧盯着后台数据,不禁叹了口气:
私域社群的活跃度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而新会员增长率更是跌至历史最低点。会议室里,老板愤怒的声音仿佛仍在回荡:“去年行之有效的策略,为什么今年就不灵了?”
这一幕在无数企业中屡见不鲜——用户运营团队在惯性思维的桎梏、认知的狭隘及舒适区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犹如笼中之鼠,即便拼命奔跑,也只是原地踏步。
砍断组织惯性的”隐性锁链”
每一个组织,无论大小,都像是一台精心设计的机器。在长期的运转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固定舞步”,这就是组织的惯性。
这种惯性,虽为组织稳定性与效率提供了一定保障,但在用户运营领域,却犹如一块巨石,横亘在前行路上。
比如说,一个母婴品牌曾创造过”社群裂变增长300%”的神话,但当抖音直播成为新战场时,品牌如果仍在用三年前的H5游戏引流,结果就是市场份额被竞品掠夺。
组织惯性就像温水煮青蛙,当用户运营团队反复使用已验证的成功模型时,系统会本能排斥新变量。案例分析显示,70%的用户增长策略失败是因为在环境变化时仍旧沿用过时的模式。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打破组织的惯性思维呢?
(1)建立”战略冗余机制”
建立“战略冗余机制”意味着在组织内部刻意设置一些看似多余的资源和流程,以备不时之需。我们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探索和测试新的用户增长路径,哪怕当前的模型仍然盈利。通过这种方式,组织能够在变革来临之前就有所准备,而不是等到危机显现才匆忙应对。
字节跳动要求每个业务线预留20%的资源用于“疯狂实验”,而TikTok的崛起正是得益于这一策略。
(2)设计”跨维打击沙盘”
何谓跨维打击?就是在用户运营层面,从不同角度和维度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单一思考模式。设计”跨维打击沙盘”就是通过模拟多种可能的市场场景和用户行为,来检验和优化策略。例如,通过模拟不同年龄段、地域和兴趣的用户群体,测试不同策略的有效性。
完美日记定期组织”毁灭者会议”,假设竞品突然推出颠覆性玩法,团队需在4小时内制定应对方案,避免因为对手的行为造成客户的流失。强化”持续学习文化”
(3)植入”认知刷新程序”
强化”持续学习文化”是另外一条应对组织惯性的有效路径。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员工可以及时更新知识,从而对市场变化保持敏感。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团队成员的前瞻思维,让他们习惯于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比如,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很多品牌会要求管理层每月必须深度体验3个新兴平台,这其实也是认知刷新的关键工序。
捅破老板认知的”隐形穹顶”
一些老板凭借着过去在某个领域的成功经验,认为自己掌握了市场的“万能钥匙”。在用户运营方面,他们习惯用过去的方法来应对新的市场变化。
他们不愿意尝试新的营销渠道,如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也不愿意引入新的用户分析工具,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这种故步自封的态度,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落后。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
在我们服务的很多餐饮老板中,很多坚持认为”私域就是发优惠券“,直到目睹竞品通过企业微信与小程序结合,实现了复购率的显著提升,他们才如梦初醒。高层的认知天花板往往体现为三个致命盲区:
数据盲:只关注GMV却忽视CL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场景盲:认为线上运营会冲击线下门店;
技术盲:把AI大模型等同于自动回复机器人。
在当今这个时代,只要老板愿意,其实可以从很多层面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自己对用户运营领域的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
比如,老板的手机可以安装00后员工的APP矩阵(得物/Soul/啫喱),强制体验Z世代的交互逻辑、每周向高管推送《用户说真话》短视频合集、并收集真实用户在门店及社群中的反馈,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式,全方位地洞察当前时代的变迁。
炸毁员工舒适区的”心理堡垒”
对于员工来说,舒适区就像是一个温暖的“陷阱”。在舒适区里,工作轻松、压力小,但也容易让人失去成长和进步的动力。在用户运营领域,一旦员工沉溺于舒适区的安逸,便难以创造出令用户惊喜的价值。
(1)执行层的”创新肌肉萎缩症”
某美妆代运营公司做过残酷实验:让资深运营用新账号从0起盘,结果70%的人成绩不如入职3个月的新人。
老员工的”能力陷阱”通常有三大症状:
策略固化:只会用裂变工具不会造社交货币;
感知钝化:分不清”用户说想要”和”用户真需要”;
学习惰性:宁愿花3小时手动处理数据也不学Python。
这种能力陷阱往往让老员工在应对新兴挑战时捉襟见肘,难以施展。他们沉迷于昔日的辉煌,却对市场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视而不见。如果任由他们继续固守旧观念,那么企业的竞争力将不断下降。
(2)舒适区爆破指南
A.设置”能力过山车”
SHEIN强制用户运营人员每季度轮岗(社群→直播→数据),逼迫跳出舒适区。对于品牌来说,可以设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如设立”最野路子奖”,奖励那些违背SOP却带来增长的神操作。
B.营造”心理韧性挑战”
在内部组织”心理韧性挑战赛”,通过模拟高压环境测试员工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力。这一过程有助于员工精准识别并跨越心理障碍,从而在面对真实市场挑战时更加自信满满。同时,这种训练也为管理层提供了观察员工在压力下行为模式的机会,为以后的团队构建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C、每周举办”失败者说”
品牌可以让员工分享搞砸的案例,奖励最惨烈的翻车故事。为了更深入地洞察用户心理,公司可着手构建”用户隐秘心声库”,汇聚那些难以公之于众的用户真实反馈。此举既能揭露用户的内在需求,又能为运营团队铺设一条规避隐患的路径,进而优化服务品质,增强用户满意度。
结语
打破常规思维的终极旨归,在于使组织培育出”用户共情力”,而非在实践中对客户表现出任何形式的忽视乃至蔑视。
无论是私域也好,公域也罢,不从根本上激活组织的细胞,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空谈。
唯有激活那些能够真正感受用户、理解用户的细胞,才能真正触动用户的心。这种“用户共情基因”是企业持续创新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完)
【好文推荐】
在电商平台通过AI预测你的下一个包裹、短视频算法精准拿捏你的注意力时,仍有企业拿着“4P理论”的旧地图,在数字化的迷宫里兜兜转转。他们忽略了AI的强大洞察力,错失了与用户深度互动的良机,结果只能是渐行渐远...
查看全文一、一个出站口,为何能承包热搜?2025年3月18日,话题#郑州东站#以“电影结局感”的标签冲上热搜第一。无数网友晒出走出西广场出站口的视频:夕阳余晖下,双子塔与光影交织,行人剪影宛如电影主角谢幕。网友戏称...
查看全文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胖东来却用一场持续30年的商业实验证明:真诚才是最高级的流量密码。 这家被网友戏称为“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的商超,用极致的服务细节和超预期的情绪价值,把传统零售业做成了现象级文化...
查看全文深夜的会议室里,空气凝固。某新消费品牌负责人斩钉截铁:“当年我操盘XX巨头时,靠着那套用户分层模型,市场份额飙升30%!”而在他面前,赫然是品牌连续三个季度惨烈的用户流失曲线。 冰冷的数字像一记耳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