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东站爆火背后:当流量撞上双子塔,郑州东站如何靠建筑美学逆袭?

一、一个出站口,为何能承包热搜?
2025年3月18日,话题#郑州东站#以“电影结局感”的标签冲上热搜第一。无数网友晒出走出西广场出站口的视频:夕阳余晖下,双子塔与光影交织,行人剪影宛如电影主角谢幕。网友戏称此处为“维多利亚港郑州分港”,甚至有人调侃:“建议全国高铁站卷起来!”

郑州东站冲上热搜第一

1. 视觉奇观:建筑美学与城市符号的双重加成
郑州东站的爆火,本质是一场“空间叙事”的胜利。双子塔高285米(原数据为300米,但政府官网显示为285米,此处以权威来源为准),其设计灵感源自“九曲黄河”,立面参差如河流蜿蜒。当旅客走出站口,双子塔与站前广场形成强烈视觉纵深感,配合落日时分的光影,瞬间将功能性空间转化为“城市剧场”。

更妙的是,这一场景自带“用户共创”基因:无需专业设备,手机随手一拍即成大片。网友@小鹿在评论区写道:“连滤镜都不用加,郑州东站直接给你电影级调色!”这种低门槛、高回报的打卡体验,完美契合短视频平台的传播逻辑。

郑州东站冲上热搜第一

2. 情绪价值:从“路过”到“仪式感”
社交媒体上,“像故事的结局”成为高频词。郑州东站的场景恰好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两大情绪需求:

  • 都市孤独感的浪漫化解:匆匆旅途中,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画面,让平凡的通勤变成“自我叙事”的素材;
  • 城市归属感的符号化表达:网友通过打卡行为,将郑州东站从交通枢纽升格为“绿城新名片”,甚至引发地域文化认同的集体狂欢。

二、流量狂欢背后,藏着哪些“爆款公式”?
郑州东站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暗合城市流量运营的底层逻辑。

1. 地标建筑的“网红化改造”
传统地标多强调“高度”或“功能”,而郑州双子塔的走红证明:地标需要“可互动性”。其设计不仅考虑宏观美感,更预留了“用户参与接口”——例如站台三楼露天平台的最佳拍摄点,被网友称为“郑州小戛纳”。这种设计思维,本质上是对“空间社交属性”的深度挖掘。

2. 流量杠杆:从UGC到官方响应的闭环

  • 第一阶段:UGC引爆:素人网友的打卡视频因“电影感”标签在抖音、小红书裂变;
  • 第二阶段:KOL加码:网红带着专业设备“蹭热点”,进一步推高话题热度;
  • 第三阶段:官方接棒:郑州文旅局迅速推出宣传视频,用“Look in my eyes! 小郑等你”的魔性台词,将单一打卡点转化为全省文旅入口。

3. 风险管控:流量与秩序的平衡术
爆火后,网友担忧人群聚集引发踩踏风险。郑州东站工作人员快速回应:“拍摄区位于车站边缘,不影响主干道”。这种“既拥抱流量又守住底线”的策略,避免了类似西安大唐不夜城早期因管理混乱导致的负面舆情。


三、用户运营启示录:如何让“泼天流量”变“长红IP”?
郑州东站的案例,为城市营销与用户运营提供了三大启示:

1. 内容共创:让用户成为“城市编剧”

  • 场景预留:设计空间时需考虑“拍照友好度”,如光影角度、构图轴线;
  • 标签赋能:官方可主动提供“#郑州东站电影感”“#绿城双子星”等话题,引导用户二次创作。

2. 数据驱动的流量预判

  • 热点监控:通过社交平台舆情分析,提前识别潜在爆点(如“维多利亚港分港”梗);
  • 动线优化:利用热力图调整人流走向,避免拥堵同时创造更多打卡场景。

3. 从“打卡”到“生态”的升维
郑州东站的下一站,应是“流量枢纽”向“体验综合体”转型:

  • 商业联动:借势胖东来入驻东站商圈的计划,推出“打卡送超市优惠券”活动,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 文化赋能:结合双子塔的黄河文化设计,开发AR互动导览,让建筑“讲故事”。

结语:流量时代,城市需要“会说话的空间”
郑州东站的爆火,不仅是建筑美学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用户主权”的城市实验。当钢筋水泥被赋予情绪价值,当交通枢纽变身内容平台,城市的未来或许正如网友所言:“最好的地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

【好文推荐】

1、用户运营:好产品是“1”,运营是后面的 “0”!

2、用户运营,本质是经营“人心的复利”!

3、用户运营,让每个员工成为“行走的广告牌”!

4、用户运营,一线业务人员比CEO更适合做IP!

5、用户运营:分层即战略,标签即资产!

江刀鱼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1
您有新消息,点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