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亿用户:为什么顶级公司用户运营只做到80分?
90在我们服务企业的过程中,见惯了用户运营领域充斥着太多投机主义者的失败案例: 有企业用“补贴优惠”赌用户增长,结果优惠一停用户转身就走;有团队用“爆款营销”赌市场声量,结果热度消退后用户毫无忠诚度。这...
查看全文凌晨5点的广州猎德大道上,骑行爱好者阿杰正在调试新买的公路车。两个月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加入一支200多人的夜骑队伍——这个改变始于他在迪卡侬门店扫码加入的骑行社群。
在这里,退役自行车运动员担任的”运动大使”不仅教会他变速技巧,更通过每周三次的珠江夜骑活动,让他从装备小白变成了骑行发烧友。如今,他的购物车已从599元的入门款升级到8999元的碳纤维公路车,连带购买了12件周边装备。这样的故事,正在迪卡侬全国267家门店的私域社群里批量上演。
从货架到运动场的魔法转身
当传统零售还在为获客成本飙升焦虑时,迪卡侬用”体验即流量”的公式破解难题。在2023年创造156亿欧元营收的业绩中,75%来自长期消费会员,私域用户客单价达到普通会员的3倍。这个被称作”运动界宜家”的品牌,用三个关键动作完成了用户关系的革命。
(1)触点革命:把试衣间变成游乐场
在上海浦东某4000平米的门店,15%的面积被改造成运动体验区。孩子们在攀岩墙上尖叫,白领们在瑜伽垫上切磋动作,退休阿姨们组队打乒乓球。
这种”先试后买”的场景设计,让体验转化率比普通用户高出5倍。当消费者扫码加入企业微信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购物链接,更是一张通往运动社交圈的门票。
(2)人设重塑:从导购到运动KOL
每个迪卡侬员工的企业微信名片都标注着运动专长:前国家二级运动员、马拉松急救跑者、户外生存专家…他们管理的200多个运动社群中,既有”北京朝阳区陆冲小队”这样的兴趣部落,也有”亲子篮球挑战赛”这类场景社群。
在2023年组织的5万场活动中,专业指导与娱乐社交的比例严格控制在3:7,确保用户既获得价值又不失趣味。
(3)需求裂变:从单品到生态的消费升级
杭州白领Lily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原本只想买件瑜伽服的她,通过社群接触飞盘运动后,三个月内连带购买了运动内衣、防滑袜、护膝等18件商品。这种”运动兴趣裂变”效应,让迪卡侬42%的用户在入群半年后拓展了3项以上运动领域。
“总部指导 + 区域自助” 的运营魔方
在成都万象城的迪卡侬门店,店长张伟每天打开企业微信工作台时,看到的不仅是总部分发的《夏季桨板活动SOP》,还有基于本地消费数据生成的”成都人最爱的十大水上运动”榜单。这种”中央厨房+个性菜单”的运营模式,构成了迪卡侬私域帝国的底层架构:
(1)内容工业化生产体系
迪卡侬总部设立专职内容团队,每月产出200+专业运动教程、活动方案及海报模板,通过企业微信同步至全国门店。从《露营装备保养指南》图文包到”亲子运动会”视频脚本,甚至细化到不同气候带的运动推荐清单。当北方飘雪时,沈阳门店的社群立即推送滑雪教学;南方雨季来临,广州店则上线防潮装备攻略。
(2)生活化的标签体系
通过企业微信标签系统,迪卡侬构建了超过200个用户画像维度。新手妈妈会收到”婴儿车选购指南”,健身达人则被邀请加入蛋白粉拼团群。这种颗粒度运营带来惊人效果:针对骑行社群推送的头盔优惠券,核销率高达73%,连带销售转化提升42%。
(3)活动的全覆盖参与
上海徐汇店每周三的夜跑活动已成城市名片,北京朝阳区的飞盘联赛吸引企业组团参赛。总部通过”活动热度地图”动态调配资源,当监测到某城市桨板搜索量激增时,48小时内就能组织体验活动。
从流量到留量的三大招数
在深圳科技园工作的程序员Mike,手机里存着7个迪卡侬社群。从最初参加公司组织的羽毛球赛,到自发组建部门骑行队,他的年度运动消费从800元激增至1.2万元。这种深度绑定的用户关系,源于迪卡侬设计的”上瘾模型”。
(1)即时反馈机制
每次活动后,企业微信自动推送带二维码的精彩瞬间照片。用户扫码即可生成专属运动海报,分享后还能解锁装备优惠券。这种”记录-分享-奖励”闭环,让活动二次传播率提升。
(2)段位成长体系
在跑步社群中,用户根据打卡里程晋级为”健走达人””半马勇士”,对应不同等级勋章和特权。数据显示,拥有”马拉松完赛者”标签的用户,年均复购次数是普通用户的N倍。
(3)社交货币创造
当用户在企业微信晒出”迪卡侬×巴黎奥运火炬手同款装备”时,获得的不仅是点赞,更在朋友圈建立了运动达人的人设。
这种社交价值的赋予,让用户自发成为品牌大使。2023年某红书上10万篇UGC内容中,大部分源自社群活动参与者。
私域的背后一定是有温度
在迪卡侬南京西路店,65岁的王阿姨不仅学会了使用企业微信查看活动日历,还通过”银发运动社群”找到了广场舞之外的乐趣。
这个细节揭示了私域运营的真正精髓:数字化工具只是载体,真正留住用户的是对运动本质的理解。
当行业还在争论ROI时,迪卡侬创造性地提出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模型。通过分析3年以上的用户行为数据,他们发现:参加过5次以上社群活动的用户,年均消费增速达27%;而能为社群带来新成员的用户,消费黏性高出均值58%。
这种长期主义在商业回报上得到验证,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二手装备流转平台和器械租赁服务,迪卡侬正在将用户关系从”交易型”转向”陪伴型”——当年轻父母为孩子租赁第一辆平衡车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段成长记忆。
结语
当其他品牌还在用红包轰炸社群时,迪卡侬用一场场骑行、一次次瑜伽课,让用户为热爱买单。这印证了私域运营的本质:不是流量的收割,而是价值的共生。正如一位用户在骑行群留言:“在这里,我买的不是自行车,而是一群人的诗和远方。”迪卡侬的私域实践揭示出三条穿越周期的真理:
A、场景即内容:当购物车变成运动场,每件商品都成为生活方式的注脚;
B、关系即资产:2000万私域用户不是流量池,而是共同成长的运动社区;
C、数据即温度:精准推送的背后,是对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
这个拒绝明星代言、鲜少投放广告的品牌,用最朴素的商业逻辑书写传奇:真正的零售革命,不在于颠覆渠道,而在于重新定义人与商品的关系。(完)
【好文推荐】
·用户运营:百果园,2.5万社群如何用“报恩价”撬动8000万会员增长?
在我们服务企业的过程中,见惯了用户运营领域充斥着太多投机主义者的失败案例: 有企业用“补贴优惠”赌用户增长,结果优惠一停用户转身就走;有团队用“爆款营销”赌市场声量,结果热度消退后用户毫无忠诚度。这...
查看全文在2025年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过去五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历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个品牌都曾轰轰烈烈地宣布"进军私域",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就像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开场璀璨夺目,却在短短...
查看全文在私域流量成为企业救命稻草的今天,无数老板挥舞着KPI大棒要求团队“三个月社群变现100万”“复购率提升200%”。 但鲜少有人意识到,这种急功近利的考核方式,正在让企业从内部开始腐烂——员工为数据造假狂欢,用...
查看全文截至2025年,中国私域用户规模突破10亿,但当前许多企业的私域实践仍停留在“流量收割”阶段,通过社群轰炸、促销刷屏等方式强行触达用户,导致用户疲劳甚至流失。 私域流量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关系的长效经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