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餐饮老板做IP,不是演戏,是得真功夫!

深夜10点,某餐饮品牌老板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数据发愁:他模仿“老乡鸡束从轩”拍的创业故事视频,播放量卡在三位数;花大价钱请团队打造的“憨厚大叔”人设,评论区却充斥着“作秀”“割韭菜”的质疑。

这并非个例——据统计,2025年尝试打造个人IP的餐饮老板中,仅4%真正实现品牌赋能。当行业都在高喊创始人IP是第二增长曲线时,为什么绝大多数餐饮老板的IP之路折戟沉沙 

顾客视角:老板和我到底有啥关系?

对消费者而言,餐饮老板IP的本质是可感知的承诺背书,但多数老板的IP运营却陷入“自证陷阱”。 

(1)信任建立难:从“老板”到“演员”的认知撕裂  

消费者天然对商业行为抱有警惕。当老板频繁在镜头前展示“凌晨验货”“亲自下厨”时,顾客的质疑链已经启动: 

比如,某烧烤店老板拍摄“每天现串羊肉”视频,却被老客扒出冰柜里冻肉包装日期与视频不符,引发退卡潮;一位奶茶品牌创始人模仿雷军开发布会,评论区最高赞是“有这功夫不如把芋泥里的硬块挑干净”。 

所以,消费者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而非“表演解决问题的人”。

(2)价值感知偏差:老板的“情怀”不是顾客的“刚需”  

许多老板执着于讲述创业艰辛、产品匠心,却忽略了一个残酷事实:顾客关心的永远是与我何干当60后老板大谈“把顾客当家人”,Z世代用户却在社群吐槽“谁要和老板当亲戚,打折才是硬道理”;某川菜馆老板每天直播讲川菜文化,粉丝涨到10万但到店率仅0.3%,直到改成“凭直播截图送冰粉”才激活转化。

(3)同质化的硬伤:永远在模仿,缺乏新鲜度

打开任意餐饮老板的短视频账号,几乎都能看到相同元素:明厨亮灶、食材溯源、创业情怀。某区域餐饮协会统计显示,87%的账号内容集中在三大主题,导致用户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更可怕的是,当某个创新形式出现(如”老板试菜挑战”),半个月内就会有数十个雷同账号跟进。 

同行视角:你做得好,我就模仿你

在餐饮江湖,老板IP建设本质是行业话语权争夺战,但多数参与者低估了潜规则的力量。 

(1)同质化围剿:当“差异化”成为最大公约数  

餐饮老板们陷入诡异的“创新怪圈”。 

首先是人设撞车2024年至少有37个品牌推出“产品主义捍卫者”人设,从文案到镜头语言高度雷同;  

其次是动作变形某烘焙品牌创始人本擅长产品研发,为迎合“励志老板”标签强行拍摄凌晨扫街视频,反被质疑“作秀耽误正事”。  

但反观顺德粤菜品牌猪肉婆的破局在于深耕地域文化护城河:从华侨城店的青砖彩璃装修,到短视频里展示蚝客采蛎古法技艺,每个细节都在强化“顺德味”的不可复制性。当同行还在比拼“凌晨熬汤”时,她已构建起完整的美食文化体系。  

(2)利益暗礁:触动行业潜规则的代价 

试图用IP颠覆行业惯例的老板,往往会遭遇隐形狙击。

比如,某火锅老板公开曝光“合成肉黑幕”后,遭遇上游供应商集体断供;一位开放加盟的老板因IP形象过于强势,被加盟商联合要求“少说话多分钱”。

最为关键的是,很多区域餐饮品牌,本身依赖的就是一种资源优势,如果反过来为了话题而去披露一些涉及到相关利益各方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反噬。  

所以,品牌创始人做IP,最好是能带动同行拍摄短视频传播家乡美食,既扩大地域品牌声量,又避免陷入“独食者”困境。这种“共生式IP”策略,可以让品牌从行业挑战者变为生态共建者。 

公众视角:你做得好,你就要承担责任 

当老板IP进入公共舆论场,就不得不面对比商业竞争更严苛的道德显微镜。 

(1)人设与真实人格

公众对企业家IP的审视标准远高于娱乐网红:某茶饮老板因女儿留学晒豪宅照片,被骂“赚的都是黑心钱”;一位强调“员工至上”的老板,因会议上的一句“不想干可以走”遭全网声讨。

这种道德双标和言行放大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品牌在顾客心目当中的好感度。

猪肉婆的应对策略是将IP与用户共治结合,把短视频评论区当作实时意见簿,网友提建议立即整改。当新荣记勇哥指出猪肚汤味道变化,她彻夜追踪问题源头,第二天就在短视频公布改进方案。这种“听得进骂声”的坦荡,反而赢得公众好感。  

(2)社会责任的枷锁 

餐饮老板IP打造越成功,公众对其社会责任期待越高。某品牌因暴雨捐资50万,评论区却是“赚了几个亿才捐这点”;加盟店使用过期食材,创始人IP账号瞬间沦为发泄池,“老板不管管?”的质问刷屏。

所以,无论是这种公益绑架还是舆情连坐,品牌创始人需学会在镁光灯下平衡商业与责任,既要回应公众关切,又要避免被道德绑架,构建一种既能彰显价值观又能抵御舆论风波的品牌IP形象。

创始人IP最好的解法是让IP成为文化传播载体,比如在直播中嵌入非遗技艺教学,短视频探访杨梅古树溯源食材,甚至将门店打造成“美食活态博物馆”。当公众意识到IP的社会价值超越商业利益时,宽容度自然提升。

做好的IP,从“表演者”到“连接者”  

(1)对顾客:提供“可验证的价值凭证”

A、柠季汪洁模式:用公众号长文披露真实经营数据(如“巨亏3000万到狂卖1亿杯”),把IP变成品牌白皮书;

B、老乡鸡束从轩启示:将IP与用户福利强绑定(如“投诉即送100元券”),让关注度转化为可量化的用户权益。

(2)对同行:建立“非零和博弈”生态

A、巴奴杜中兵路径:通过IP输出行业解决方案(如“产品主义落地指南”),把竞争对手转化为生态伙伴;

B、区域联盟策略:联合5-10家非竞品品牌组建“老板IP矩阵”,共享流量池并分摊舆情风险。

(3)对公众:践行“价值观优先”原则

A、价值观可视化:如贾国龙将“员工终身学习”“贾国龙请员工吃饭”等写入IP内容,把商业行为升维为社会价值;

B、透明化运营:学太二酸菜鱼每月公布食安报告,用数据而非口号回应公众质疑。

结语

当猪肉婆吴素芬在直播间展示盐油蒸鱼技法时,她不是在表演厨艺,而是在传递顺德人对食物本味的敬畏;当她把评论区当作意见簿时,也不是在作秀,而是重构餐饮业“主客共治”的新关系。 

餐饮老板IP建设难的根源,在于它要求创始人同时扮演三种角色:对顾客是“服务者”,对同行是“变革者”,对公众是“价值观布道者”。这不是靠模仿网红、堆砌流量就能实现的捷径,而是一场关于企业本质的深度革命。

或许,当更多老板意识到IP不是镜头前的表演,而是经营理念的具象化表达时,真正的破局者才会涌现。(完)

【好文推荐】

1、用户运营:IP要结大阵,打群架!

2、用户运营,96%创始人IP都失败了!

3、用户运营,大部分企业做的IP都是垃圾!

4、用户运营,一线业务人员比CEO更适合做IP!

5、用户运营:个人IP不是毒药,但剂量很重要!

江刀鱼
上一篇:

相关推荐


1
您有新消息,点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