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未来比拼的是从流量到留量!
54在2025年的互联网江湖,企业们普遍陷入了一种“流量焦虑症”。他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用户,不惜投入巨额资金通过广告、直播等方式拉新。然而,随着用户流失率的不断攀升,企业们逐渐发现:单纯的“拉新”已经无法带来真...
查看全文有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这样的场景:
某连锁品牌总部会议室内,用户运营总监正在汇报“年度用户忠诚度提升计划”;但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门店里,店员小张快速点击着企业微信里的客户头像,批量发送完“关怀话术”后长舒一口气:“终于完成今天的200条触达KPI了。”
其实这种割裂的场景,正在无数企业上演。不仅仅是零售行业,基本所有能做运营的行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门店为何把用户当“任务道具”?
(1)考核机制催生“假动作表演”
某母婴连锁要求门店每日完成200次客户互动,导购们为达标发明了“三秒操作法”:复制粘贴问候语→勾选所有客户→群发完成。
看似触达率100%,实则80%客户从未打开消息。这种“数字游戏”背后,是总部将客户运营简化为“发送量”“回复率”等冰冷指标。
(2) “做多错多”心理下的消极抵抗
有企业门店曾推行“客户生日送蛋糕”服务,但总部既不给预算,又不提供配送支持。店员小王用自己工资买了蛋糕,却因客户投诉“奶油过敏”被罚款500元。此后店员们达成默契:总部要求的增值服务,能不做就不做。
这种现象印证了管理学的“激励扭曲”理论:当员工发现用心服务反而可能招致惩罚,最优策略就是机械执行、避免创新。
利益冲突:总部要“长期关系”,门店盯“短期业绩”
(1)考核下的行为撕裂
很多品牌的总部考核“客户留存率”,要求门店建立客户档案、定期回访。但店长季度奖金却与销售额直接挂钩,导致员工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推销高价商品上。一位客户投诉:“我只是想买瓶酱油,却被拉着办了3次会员卡。”
这种矛盾在零售业尤为明显:总部希望通过私域运营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而门店的绩效考核仍停留在“本月销售额”“新客转化率”等短期指标。
(2)资源分配失衡加剧对立
我们曾服务的一个餐饮品牌,总部耗资百万搭建客户数据平台,要求门店记录客户口味偏好。但实际运营中,服务员需要多花3分钟填写系统,翻台率下降直接导致绩效工资缩水。店员们互相开玩笑:“我们现在成为了一个数据采集器。”
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门店员工对总部指令心生抵触,表面配合却暗地敷衍,最终导致客户体验大打折扣。
管理断层:总部与门店活在两个世界
(1)战略传导中的“信号衰减”
某鞋服品牌总部制定的《客户体验SOP手册》厚达200页,包含“蹲式服务”“记忆客户鞋码”等58项细则。但一线员工收到的只有店长转发的PDF文件,培训会变成了“大家自己看文档”。
这种断层导致战略变形:总部想象中的“极致服务”,在门店沦为“给客户倒杯水就算完成任务”。
(2)工具与场景的“水土不服”
某便利店总部强制推行“企业微信社群运营”,要求每个门店建3个500人群。但店员发现:社区大爷大妈更习惯在门口唠嗑,线上社群日均发言量不足5条。为完成KPI,员工不得不注册小号冒充客户互动。
这种现象暴露了数字化转型的深层矛盾:总部迷信工具的力量,却忽视了不同门店客群的场景差异。
如何破?让门店从“打工人”变“合伙人”
(1)重构考核体系:把客户资产纳入门店估值
品牌可以尝试试点“门店客户价值分红制”:将客户复购率、转介绍率等指标,按20%权重计入店长年度分红。实施半年后,某门店主动优化了200个沉睡客户,客户年均消费额提升40%。
(2)搭建赋能平台:总部做“军火商”,门店当“特种兵”
西贝莜面村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标准化工具包:总部提供活动方案模板、社群SOP话术库;弹性执行空间:允许门店根据地域特色调整活动(如南方店推儿童餐食DIY,北方店做亲子面食课);即时激励系统:员工发起的客户活动若产生转介绍,立刻获得红包奖励。
(3)建立“用户反馈改进”闭环
胖东来超市的“员工客户共治”模式极具启发性:每月举办“客户吐槽大会”,店员与顾客共同投票选出最需改进的服务项,改进方案由总部提供资源支持,门店自主落地执行,优化效果直接与员工晋升挂钩,形成“听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的机制。
结语
用户运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毛细血管工程” 。当总部抱怨“门店执行差”时,或许该先反思:我们是否把店员当成了没有思想的工具人?那些被KPI驱赶着群发消息的店员,与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工人并无本质区别。
真正的用户运营,需要让每个门店员工都成为“客户资产经营者”。这不是靠罚款制度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机制设计,让员工感受到“服务好客户=经营自己的人生事业”。当门店从“打工据点”变为“创业平台”,总部与门店的撕裂才能真正愈合。(完)
【好文推荐】
在2025年的互联网江湖,企业们普遍陷入了一种“流量焦虑症”。他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用户,不惜投入巨额资金通过广告、直播等方式拉新。然而,随着用户流失率的不断攀升,企业们逐渐发现:单纯的“拉新”已经无法带来真...
查看全文随着流量红利的逐渐消失,众多企业依然仅仅依赖简单的拉群、发红包等手段来构建所谓的'社群',结果却面临活跃度迅速下降的尴尬局面。 高达95%的社群在运营仅仅三个月内,便沦为了广告泛滥、信息冗余的'线上垃...
查看全文当流量红利见顶、获客成本飙升,企业猛然发现:过去“烧钱换增长”的粗暴模式已失效,用户不再是“流量池里的数字”,而是需要被深度连接的“人”。 用户运营的终极战场,正从争夺“用户注意力”转向建立“用户关系”,...
查看全文一、用户许愿池:荒诞诉求背后的信任经济学 2025年3月15日,央视曝光劣质卫生巾后,雷军的微博评论区被“求小米生产卫生巾”的留言刷屏。这不是第一次——从卫生巾缩水到纸尿裤安全隐患,网友仿佛把雷军当成了“人...
查看全文